您现在的位置:凯发会员官网 封面 > 正文

她代表中国勇夺 “世界技能大赛”银牌-凯发会员官网

日期:2016-06-0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中国虽然从第41届才开始参加世赛,但版专的王东东同学却已在第42届世赛上参赛并一举斩获铜牌;张淑萍接力再战第43届,又获得了银牌的好成绩。“作为校长我感到非常骄傲。”版专校长陈斌告诉记者,“王东东和张淑萍经过学校3年的培养能拿到这么重量级的奖项,是我国教育体制的胜利。”
记者|阙 政
 
 
      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实训楼里,记者见到了张淑萍:穿着连帽风衣的她,年方22岁,看起来还是朴素的学生模样,但谈吐间却淡定从容,显示出超越年龄的成熟稳重。去年8月,在巴西举办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她代表中国勇夺“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银牌——这个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大赛,始于1950年,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竞赛,代表了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水平。
“技能国手”的较量
 
  能够参加“世赛”的选手,除了是各国的“技能国手”之外,还有一个年龄限制:必须在22周岁以下。“因为世赛就是一个面向22岁以下年轻人的一项国际竞赛。”张淑萍说,“‘印刷媒体技术’项目一共包含四大模块:胶印、数字印刷、维护保养和附加任务,每个模块下面还有十几个小项目。它的严格在于:对细节非常苛刻,要求每一步都必须是规范化操作——比如调配专色墨,考完之后考官会拿一块白布过来,把你使用过的工具、台面全都擦拭一遍,有一点脏污就要扣分。”
  世赛不是只比一天,而是连续四天,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都要呆在赛场,对她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较量,也是体能、外语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验。
  回想起激烈的比赛,张淑萍至今仍觉庆幸——比赛第一天就出了意外——某个数字印刷项目,前期文件处理顺利完成了,可到了印刷环节,愣是没有印出东西来。“1点几分瞬间就没了,东西出不来,连带后面的裁切也没有得分。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我更担心的是,后面几天还要考类似的项目,该怎么办?”虽然连夜就打国际长途请教了专家,但谁都说不准是什么原因,可能只是由于巴西的印刷机存在细微差别。无奈之下,张淑萍唯有自我调适。“我当时就想,把第一天忘记吧!就当第二天是第一天比赛。”
  幸好,后几天的赛程中没有出现同样的问题。而第一天的这个意外,也不止发生在张淑萍一个人身上: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除了东道主巴西,全都没能完成,最终裁判判定当天这个环节点并不计入得分。
  虽然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世赛也已创办了60多年,但中国直到2011年才首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在2015年的第43届世赛上,全球1200多名选手里,中国队也仅有32人,参加了全部50个项目中的29个。在张淑萍的指导老师薛克看来,和国外还存在不小差距。“很多发达国家都派出了非常多的选手,像日本、德国、韩国,都参加了三四十个项目,各行各业都有。”薛克说,“世赛的项目设置特别实在——焊接、汽车喷漆、美发、管道维修……都是实打实的技术比拼,就是要考核动手能力。参加过世赛,你就能感觉到,国外对技能型人才特别重视。工匠精神就是要靠这样的教育基础才能培养起来。”
 
将“以赛促教”推广到全国
 
  张淑萍是江苏人,当年高考时,她其实还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她的堂哥毕业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版专),从堂哥口中,她得知版专有专升本的机会,便懵懵懂懂地来到了印刷系的印刷技术专业就读。
  幸运的是,她赶上了版专的“双师制”和“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所谓“双师制”,就是要求专职教师既有教师资格证,又有职业资格证,并且有多达一半的专业课,都聘请了校外知名企业的专家来兼职教授。
  张淑萍的指导老师薛克就来自企业——他曾在中华印刷厂一线工作了25年之久,一直做到车间主任。2009年时,版专为扩建“双师”队伍,将他请来了学校的印刷实训中心任教。
  刚到中心任教时,薛克感觉到了不少欠缺:“设备跟不上,带教模式也跟不上——三四十个学生一起实训,这不能叫实训,只能叫现场上课。即使是去企业实习的学生,其实也学不到多少实操技能——企业都是定额定指标的,一下子去很多学生,出于安全考虑,也只能把他们‘晾起来’,看得多,做得少。”
  有着60多年历史的版专一直以来都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己任,听薛克老师这么一说,立即对实训中心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更新和补充,使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实训也被改制为“小班化”,印刷技术专业的学生被分为10个组,每组5-10人,每周一次,轮流学习不同的印刷流程,从单色胶印机、制版、晒版、数字印刷,一直操练到印后、柔印技术。“都是刚刚高中毕业的孩子,连企业生产的概念都还没有,如果你让他们就坐在教室里学理论,肯定学不好。”薛克说,“现在,他们从大一进校就开始认知实习,先走马观花了解一个实际操作的大概,再去学理论,事半功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虽然从第41届才开始参加世赛,但版专的王东东同学却已在第42届世赛上参赛并一举斩获铜牌;张淑萍接力再战第43届,又获得了银牌的好成绩。“作为校长我感到非常骄傲。”版专校长陈斌告诉记者,“王东东和张淑萍经过学校3年的培养能拿到这么重量级的奖项,是我国教育体制的胜利。”
  在表彰张淑萍的佳绩时,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说的一句话,让陈校长记忆犹新:“上海不缺学术型人才,缺的是技能型人才。”经过人社部特批,版专现已将王东东和张淑萍破格留校任教,希望他们把宝贵的经验传递给师弟师妹。
  如今,“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已成为版专打造工匠精神的知名品牌——全校2000多名学生都可以参与“精英班”的海选,然后经过逐层筛选,确立40位学生,给予更加集中的实操训练。每天中午,实训中心都有老师随时准备为学生指导操作。这些学生中的佼佼者,还将进入“全国印刷行业技能大赛”的集训营,并有可能最终代表中国,竞逐世赛。
  由于世赛每个项目仅有一人能代表一国入围,这注定会是一场异常激烈的预备赛。但恰恰是激烈的竞争,促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伴随着国赛、世赛的常态化,版专已形成了“以赛促教”的全新人才培育理念。“世赛帮助我们反观自己和国际标准的差距,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陈斌说,“我们今年还会出版一本书,将这些年学到的行业国际标准书面化,在全国高校进行推广。”
  2014年,版专的实训中心被国家确定为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中国唯一集训基地。2015年,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公布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结果,全国只有8所院校获评“优秀骨干校”,版专是上海唯一一所。
技术型人才是“中国智造”的基础
 
  曾几何时,一个八级技工,比一个大学生都吃香。“五六十年代,国家刚刚恢复工业生产,八级技工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薛克说,“到七八十年代就慢慢不行了,改革开放没有到社会一线,技工收入少,社会地位就低了。再加上我们民族一向有种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动手能力并不是很受注重。”
  他也是1982年高考落榜,才进了中华印刷厂开办的技校,之后留厂工作。在印刷厂,他见识过真正的工匠精神:“你以为做印刷,接触油墨的工作,手会很脏?其实不然。真正的好师傅手伸出来都是干干净净的,因为他们操作非常规范,每一步都有严格要求。大工匠能厉害到什么程度?我们那时候从东德进口的设备,他们琢磨透了以后,都能自己改线路!”
  但随着社会地位的降低,愿意读专科、一门心思干好一件事的学生越来越少。“大学扩招以后,本科生越来越多,但进了企业以后未必受欢迎,动手能力差,好高骛远。”薛克参加过世赛,对国内外的差距看得很清楚,“像德国它是‘双元制’,高中毕业以后要么读本科,要么念技校,到社会上这两类人报酬差不多,所以他们的一线企业才会有很多老年人,都是愿意沉住气好好干,干了一辈子的。德国很多大企业也有自己的技校,就和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差不多——我们放弃的东西,人家还在用。我们现在和国外最大的差距,已经不是硬件,而是工艺——因为缺少高端技术型人才,我们在印前软件开发、计算机专利上,都还是用的国外。”
  “在未来,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技能型人才,更应该是技术型人才。”陈斌告诉《新民周刊》,“懂印刷技术,熟能生巧,这只是一部分。还得有印前的艺术鉴赏能力,能根据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探索运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
  为了做到全方位的技术型人才培养,版专充分调动起了一切资源。“我们让艺术系的高年级学生与印刷系低年级生结对,教他们学习素描,培养艺术鉴赏能力。我们和企业深度融合,不是表面上的签个协议,而是所有的培养方案都请企业商议。我们带着学生去参观像雅昌这样的大企业,让他们看到:原来印刷不是只有熏人的油墨味道,还有这么精美的高仿艺术品……都说要干一行爱一行,但对于行业的热爱并不是说来就来的,要先让孩子们产生职业自豪感,才能让他们真正爱上这一行。”
  每年,学校还会选拔200多名学生进行海外游学,与国外院校互动,用几周到数月时间,让学生们了解行业未来的技术变革趋势。“游学的费用来自教委、学校和学生三方,对于一些贫困生来说,学校的奖学金也可以完全覆盖。”陈斌说,“6年多以来,‘游学’已成为版专的热门项目,每年都有学生踊跃报名。我看到学生们回来写的总结,这样的经历不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甚至还改变了人生态度,许多学生会思考:我应该怎样度过人生?” 
  未来,为了不让“大专”这个身份挤压学生们的成长空间,版专将转型升级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进一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中国制造”变身“中国智造”,最不可忽视的关键,就是培养技术型人才。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