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春茶,感受春的脉动-凯发会员官网
阅读提示:即使当年喝着可乐、珍珠奶茶长大的姑娘、小伙,假如有缘,终究也会进入茶人的行列……
记者一姜浩峰
如果以茶而论,今年的春天来得有些晚。主要原因是一股倒春寒,影响了春茶长势,比如杭州西湖龙井产区,直到3月末4月头上才开始采摘鲜叶——刚刚好赶上清明上市而已。来自苏州金庭镇的85后徐洁已在上海工作多年。她告诉《新民周刊》记者:“我们家乡种碧螺春,采茶时节看天气,父辈们都是抢着收。”这不,抢收开始了。
春茶生长,靠天吃饭。倒春寒几乎年年有,“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关键是倒春寒的具体时间和时长,是否影响到春茶生长,乃至是否影响采摘。
人生有时候也堪比春茶,无论是否有倒春寒,青春说来就来了,或许有早有晚,一茬茬却都长大成人了。即使当年喝着可乐、珍珠奶茶长大的姑娘、小伙,假如有缘,终究也会进入茶人的行列……
一份送给自己的成年礼
“有人说我最近不安排活动,抱歉,最近除了去茶山,就是外出上课。最近的安排是——本周五有花艺课,4月底我会举行一次赏春茶会。”这是刘芳于3月29日深夜发出的一条微信。
刘芳如今在主持一个名为“流芳茶空间”的微信公众号,“品茗、听香、插花、抚琴、书画,周周雅集,欢乐相聚”,这是“流芳茶空间”的自我介绍。谁又能想到,这位如今在上海小有名气的茶人,其实是个90后的姑娘呢?
当记者拨通刘芳的电话时,她刚从杭州访问茶山归来。对于明前问茶,她的感受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喝,一片树叶经过采茶人、制茶人、泡茶人三人之手呈现最完美的状态。看到制茶到天明的人们,非常感动。”
一年多前,记者曾经喝过刘芳泡的茶。那时候,她正在合道堂做茶僮。合道堂是一家制售铜壶的机构,开在位于闵行的九星古玩市场里,老板自称以艺术的眼光设计、制作铜壶。当时一位刚从媒体离职的朋友邀约聚会,我们有缘喝到刘芳泡的几味茶。印象中,她身着类似襦裙的衣装,低眉颔首言语轻柔,颇有古代仕女的模样。那时候,以为这是制壶机构对其的职业要求。未曾想,不多久她就从制壶机构离职,开始了自己的独立茶人生涯。原来,如此装扮与姿态,已是她的日常。
与记者说起自己的茶缘,刘芳坦言:“我是从2011年开始喜欢上茶的。之前,我只喝过奶茶。2011年的时候,我刚刚毕业,在一家公司里上班。天天闷在办公室里,感觉上海的生活节奏特别快。压力大了,情绪就不好。于是我就寻求让自己放松的办法,未曾想就从公司辞职,从此与茶结缘了。”
在刘芳最初接触茶饮时,她感受到了一种慢生活的享受。“中式文化,琴、棋、书、画、诗、酒、茶,90后的我,在大上海感受到了茶的乐趣。”
如今,刘芳将自己定位为“茶文化培训讲师”。她每次组织茶会,都会选择不同的主题。这次4月末的茶会,在刘芳看来,主题只能是“赏春”二字。同样是迎接春天,3月初她曾应浦东联洋社区之邀,参加“茶香女人心——庆三八茶艺活动”。联洋社区是上海知名的国际社区,到场参加茶会的,有许多住在这里的老外。面对洋妞倾心于茶的求教,刘芳的态度是——认真事茶,注入正念。
无论怎么品饮,在刘芳看来,都是为了寻求一种轻松愉悦的喝茶方式。“之前,我学习日本茶道的‘一期一会’,想着能做到一星期办一次茶会,现在通过实践看来,不可以。我最近了解到,中国古人为了喝一碗茶,要用一下午的时间去做准备。那么,以后我所办的‘一期一会’,很可能一个月才开展一次。这样,就能让大家更珍惜我的茶会。我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组织者是用心的、非常认真的。”刘芳希望能复原唐宋时人们的喝茶与聚会方式,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愉悦。目前,她正在酝酿,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实现这一愿望。
当然,在3月初的茶会上,刘芳只能根据当下的条件,和参加茶会者的背景,来进行组织。由于春茶尚未上市,刘芳只能将2015年的茶叶应用于联洋社区的讲座。对于即将全面上市的春茶,这位90后姑娘直言——这是一年一度的期盼。“特别是绿茶,在茶叶品种里,是氨基酸保留最多的,富有鲜爽的口感,富有春天的气息。当然,非炒制、天然凋萎的福鼎白茶,更是春天的气息,甚至更带有天然的感觉。”刘芳告诉记者,“另一方面,我感觉到春茶贵如金,因为漫长的冬天调理了茶树的生长期,在生机勃勃的春日里,春茶才长成。总体说来,春茶农残少,不像秋茶经历了夏日,茶农必得对茶树喷药。”刘芳认为,从环保和食品安全的角度考量,选择春茶亦是更好的选择。
从少女时代不知茶味,到将自己生命的春华付于茶事,几乎是一转念的工夫。其间是否有什么奥秘?当然,这样的变化因人而异,但在顾伯贤先生看来,此虽是个例,却亦符合常理。这位精通茶酒之道的资深评论家,在今年春节前的一次聚会上告诉记者:“我觉得,无论80后、90后,哪怕是00后,等他们长成到35岁的时候,许多男生都会去品尝白酒的。一方面,喝白酒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当你真正走入社会,你要与50后、60后打交道吧?比如酒席上,你的领导喝白酒,你能说领导老土你不喝?你的父辈喝白酒,你嫌弃他你不喝?你当毛脚女婿上门拜见未来丈人,他要你喝白酒你不喝?潜移默化,你总会去接触白酒。”茶酒相传,代代相承。从某些方面看,顾伯贤所言,也适用于茶。
茶,是送给刘芳这一辈90后青春的成人礼。未来,它又将惠及多少中国人呢?
尝尽茶味始知人生真味
和90后女生刘芳不同,85后女生徐洁生于苏州洞庭西山,长于洞庭西山。如今,此地已改名为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然而,无论地名怎么变更,此地的碧螺春茶,与洞庭东山碧螺春一样,广受苏州、上海一带人们的欢迎。这些年,一年一度的仲春时节,总有不少人开着车到金庭去买茶。
从苏州市区出发,过了太湖大桥,就能看到马路两边到处有卖茶的广告,甚至直接有茶农在这里等待客户。
3月28日,徐洁的爸爸通过微信,给在上海工作的她发了两张手工炒茶的图片。这是他即时拍摄即时发送的,留言是——“今年第一锅”。今年金庭的碧螺春,从3月中旬开始采摘,但凡适合采摘茶叶的天气,金庭茶农们就开始分秒必争地劳作。“采茶要看天气,天暖和了,茶芽长得快,做出来的碧螺春就不嫩了。”徐洁告诉记者,“所以清明过后采摘制作的碧螺春,相对来说就不值钱了,就是因为老。最精品的明前茶,就是只摘一芽,两边叶子也不带的。这样炒出一斤干头,不知要采摘多少草青。”
徐洁记得,自家的茶园又一次开始兴旺起来,是在2000年左右的事。“1990年代,西山有个采石场,我的父辈乡邻,许多都在那里谋生。2000年,因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采石场关闭了,于是父辈们开始重新向土地讨生活。这一次,他们更多地种茶叶,种枇杷等。”西山在当地老早就人称“花果山”,靠山吃山的人们开始发掘更有经济效益的作物,然而,当时由于信息不畅,西山的茶农收入并不高。
类似的说法,并非出自金庭人之口。苏州吴中区《孙子兵法》研究会秘书长杨学良先生曾经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苏州东山的农民曾经在距离市区较近的地方摆茶摊,用的都是粗瓷大碗,茶叶倒是上好的碧螺春,那真是‘吓煞人香’了。”可惜,这样的售卖方式,注定利润不高。
而比东山碧螺春名气稍逊的西山碧螺春,更是有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只有来自苏州市区的茶商,以几乎垄断的方式进行收购。“这样,收购价格就会压得很低。”徐洁说。
但自2012年以来,情况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徐洁的同龄人们通过各种移动互联网手段介绍、销售家乡的碧螺春,价格也就逐步抬升了上来。
从小在慢生活中喝惯了碧螺春,如今在上海打拼的徐洁,平时却并不常喝碧螺春等绿茶。“目前我自己比较多喝的是红茶。碧螺春,还是一种更慢生活的茶,适合我的妈妈那种年龄。”徐洁说。
和苏州女子徐洁类似,在上海打拼的张俊文,也是位85后。这位来自安徽黄山的小伙子,近几年虽然独自在上海做古玩掌眼,但仍兼顾着家里的茶叶生意。今年春节,张俊文回到老家,由于父亲身体有恙,他一直没有回上海。眼看着清明将至,一年一度采茶制茶就要进入最繁忙的季节,本想来沪的张俊文考虑再三,选择了留在老家侍弄茶事。这样一来,他的古玩生意,要到5月份开始才能正常打理。不过,即便一时在古玩行有所损失,他也在所不惜。
“今年由于天气原因,我家的猴魁直到3月底还没有采摘。明前茶估计要到4月初才能做好,等于说是推迟了一些时日。”张俊文告诉记者,“我家每年产茶七八十吨,而销往上海的,至今不到0.5%。”
在张俊文这些年与上海人的接触中,他感觉到,上海人对茶叶的需求,在全国来说仍然偏少。“一般上海人将白开水称为‘茶’,将茶水称为‘茶叶茶’。我觉得上海人黄酒、啤酒的消费量,恐怕至今仍高于茶。”
原本,上海市场上,以西湖龙井为首的扁茶类绿茶最受欢迎,至今仍是清明时节最值得期待的茶品。可资证明的是1957年从梅家坞引种佘山而成的兰茶。《新民周刊》记者致电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问询今年佘山兰茶的生长与市场情况。得到的消息是,佘山兰茶由于产量有限,不对外销售。
据悉,今年兰茶从3月底开始采摘,预计采摘期持续40天。而佘山30亩茶园,年产茶不过20公斤上下,显然无法供应市场。
近些年来,以安溪铁观音为首的乌龙茶逐步热销起来,在上海市场与绿茶展开竞争。张俊文发现,目前家乡有一些企业开始根据功夫茶的喝法打造茶叶新品。比如著名的祁门红茶,开发了一款功夫红茶,虽为红茶,但更适合小壶泡饮,类似乌龙。此类新品,在上海市场还是比较走俏的。
张俊文家没有去做功夫茶。他告诉记者:“前些年,我家做一种大叶子的猴魁,家乡称为‘布尖’,这两年,根据市场需要,开始生产一种新品,采用一款叶型小的鲜叶,称为‘捏尖’。原本布尖猴魁,只耐两次甚至一次开水冲泡,如今的捏尖猴魁,更耐泡。这也是适应市场需要的一种变化。”
据记者多方了解,今年江浙皖一带茶叶产区,普遍受到倒春寒影响。不仅是张俊文家所在的安徽黄山如此,浙江的龙井产区也同样如此。比如往年从3月中旬开始采摘的西湖龙井,龙坞茶村、梅家坞村等,纷纷迟至下旬才开始采摘。
“今年的天气太‘任性’,打乱了往年的采茶节奏。”龙坞茶村经营茶社的朱阿香女士说,“今年因为一波波冷空气,导致采茶一拖再拖,我们上周只能自掏腰包送采茶工回家,到3月26日再紧急把她们请回来。”
就在茶叶采摘的时节,刘芳去杭州体味了一把采茶、手工制茶的艰辛。而徐洁、张俊文们,自幼时起,每年春季都目睹这样的艰辛。如今,虽然他们都在上海为了梦想而奔忙,为了生活而打拼,留在茶叶产区的日子并不多,但他们与茶的缘分,却以不同方式继续着。
尝尽茶味始知人生真味,作为85后、90后的他们是这样,而茶与中国人的故事,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你我都是过客,当又一个春天以一种饱满的姿态融入生命的时候,不如品一品春茶,感受春的脉动。走吧,喝茶去……
※凯发会员官网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