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架起国际“心灵高铁”-凯发会员官网
阅读提示:自第一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创办,尤其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在中外双方努力下,共建共享,为增进中国与各国人民友谊,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架起了中外之间的“心灵高铁”。
记者|王 煜
塞尔维亚女孩苏俐娜是2015年“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一等奖的获得者,她的妈妈是一位汉学家。虽然母女二人都酷爱中文,但学习汉语的条件却有着天壤之别。苏俐娜说:“妈妈1989年学汉语时,书店里几乎找不到汉语课本。但如今,随着孔子学院的开办,汉语已经走进塞尔维亚的大中小学。”
世界正在对汉语、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在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共赢的进程中,孔子学院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世界各地热力吸粉
“我要去英国教中文啦!”2015年夏天,当时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就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黄冰在微信里开心地告诉小伙伴们。她很快漂洋过海,成为英国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
在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黄冰担任了一学期汉语课的任课教师。这个课堂是对社会人士开放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人都来此求学。他们有的是出于要从事运用中文的工作,为增添职业技能而来;有的则纯粹是出于自身对中文、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黄冰说,给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70多岁、已经退休的律师老先生,每次总是驱车40多公里从自己家中赶来上课。老先生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捐助过中国的灾民,从此和中国结缘,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产生了兴趣,开始了解和学习。这次来孔子学院上课,他自己也笑称是“复习”。
马丽(化名)也深深感受到外国友人对自己国家语言文化的热情。在南京师范大学法语系担任教师的她,2011-2013年间在法国阿尔萨斯大区的斯特拉斯堡担任了两年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她遇到的“积极分子”也是一群老人,不过是一群“法国大妈”。大妈们不仅来上汉语课,还把中国绘画、书法等其他课程,能选的都选了。在法国每年为期两周的春假时,大妈们组团到中国自由行,回来后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和马丽分享出行的感受。
“她们告诉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又和法国文化存在许多差异,这种精彩和差异恰恰激起了她们浓烈的兴趣。她们说,在孔子学院学习后,到了中国当地就能对一些差异更加包容,更好地沟通和理解。我想,这也是我们举办孔子学院的重要意义。”马丽对《新民周刊》记者表示。
除了教授中文以及和中国文化相关的一些项目,例如太极、京剧、书法、剪纸、绘画等,孔子学院还进入当地社区进行表演、举办工作坊,在中国传统节庆时组织庆典,参加和组织语言文化的学术会议等。在黄冰看来,做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这一年非常充实。
黄冰和马丽的经历,是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的一个缩影。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已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各类学员累计达916万人,还有很多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正在申请和筹备过程中。
据了解,不同的孔子学院在推广中国文化方面的操作各有不同。德国汉诺威孔子学院前院长胡春春将孔子学院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文化传播型、语言教学型、注重高层对话的学术讨论型以及以商务、中医等为主题的特色型。
以德国的情况为例,柏林自由大学的孔子学院似乎更偏向“语言教学型”,不仅提供不同等级的中文课程,也为中文教师进修提供培训。相比之下,汉诺威孔子学院则更侧重文化传播,倾向于用德国语言介绍中国文化,通过举办中德教育研讨会、文学鉴赏、来华夏令营等活动帮助德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全球首家学术型孔子学院——德国哥廷根学术孔子学院更是特色鲜明,它以研究为首要任务,重点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法及其应用,目标是成为一个对外汉语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全球中文热、孔子学院热,这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高是分不开的。
仍以德国为例,该国位于欧洲中部,被使用法语、荷兰语、波兰语、捷克语、丹麦语的诸多国家包围。事实上,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并不是德国人的第一需求。然而,随着中国在国际各领域影响力的增强,德国人了解中国以及学习汉语的兴趣与日俱增。
元宵晚会、读书沙龙、摄影展、研讨会……德国的孔子学院常常策划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有些孔子学院相对“低调”,有些孔子学院则不满足于在家里小打小闹,而是想尽办法走进德国主流社会,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2006年成立的德国纽伦堡-埃尔朗根孔子学院就是受当地欢迎的典型代表。这家孔子学院与当地媒体合作顺畅,并且已经成为当地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选择。其新办公教学中心2014年正式启用,租金完全由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和纽伦堡市政府承担,足见当地政府对孔子学院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自第一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创办,尤其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孔子学院在中外双方努力下,共建共享,为增进中国与各国人民友谊,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架起了中外之间的“心灵高铁”。
促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孔子学院受到世界各地民众欢迎是事实,不过如何让外国友人的热情和兴趣持久,提高文化交流传播的品质,也是让人颇费思量的问题。
“对我最大的挑战不是按部就班地上好课,而是如何想方设法更好地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尽管去英国之前,已经在复旦大学接受过对外汉语教育技术的专业培训,也做过实习,黄冰仍然如此对《新民周刊》记者感慨。尤其是对在诺丁汉的中学里开设的孔子课堂而言,这方面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小朋友们很少有学习一门外语的主动意识,都得靠我们来引导。”
她开动脑筋,从孩子们喜欢的一些话题引入,比如熊猫、美食,加上音乐、舞蹈、游戏等互动形式。介绍京剧时,黄冰不是只放图片和视频给学生们看,还带着他们自己动手,在脸谱上自由填色,然后戴上脸谱做即兴表演。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就给他们讲节日的典故,和他们共同体验节日的习俗,比如在端午节,黄冰就教孩子们折纸船,和他们一起煮粽子吃。平时,她还会在授课的教室里布置中国结、剪纸、中国地图等,让学生在“中式教室”里接受文化的熏陶。
一方面形式要新鲜有趣,另一方面要寓教于乐,巧妙地嵌入听说读写等语言点,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调整课程的难度和进程,这些都不是现成的教材上可以找到的答案。每一堂课,黄冰都需要自己花上至少半天的时间完成初步教案,然后在上课前不断润色修改。她坦言,连续上课时,这样的投入是挺累的,但看到孩子们学得开心学得用心,自己也觉得很值得。
不仅是教学人员,孔子学院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把关也很严格。马丽当年提出申请,经过孔子学院总部也即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的审查后,被安排参加了两个月的集中培训。她回忆,培训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不仅有课堂教学,还有文化参观,作业、课堂小组讨论等一应俱全。培训结束后要参加考试,合格的才能最后出国任职。如果考试未通过,那么就只能作为储备人才。
除了派出工作人员,孔子学院想要在世界各地生根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本土教师的力量。数据显示,目前在孔子学院任教的中外专兼职教师达4.4万人,这些教师中,大多数是孔子学院教师和志愿者,本土老师所占比例教少。但是,中国教师存在着流动性大的问题。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副校长刘骏说:“在美国,孔子学院教师、志愿者更新频率很快,而普通中国教师由于没有美国认定的教师资格证书,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因此延续性无法保证。”
因此,对各地的孔子学院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汉办的“输血”,更需要通过扩大奖励规模、完善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制度、设立汉语师范专业、聘用优秀来华留学生等方式,大力培养具有“造血”功能的本土教师。
韩国彩虹孔子课堂中方院长金振武表示:“目前,我们共有1450名汉语教师,其中本土教师仅占10%。我们计划与韩国设有中文教学的大学进行定向培养,在3到5年内,让75%到90%左右的老师获得国际汉语教师资格。为了鼓励本土教师考证,学校还将在工资待遇、升职方面有所倾斜。”
顶层设计给了孔子学院更好的发展机遇。“孔子学院是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曾如是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孔子学院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南非、特多、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和接待巴林国王、巴基斯坦总统访华期间,多次见证孔子学院协议签署或出席有关活动,2013年5月更亲笔致信祝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孔子学院成立,访问德国期间,又专门与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和汉学家座谈,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孔子学院作用,加大语言交流合作和中西方比较研究”。
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利用出访和会见各国政要机会,多次见证孔子学院协议签署和出席有关活动,提升了孔子学院的影响力,鼓舞了工作人员的士气。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为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
未来,中国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的大潮流、中国发展进步的大趋势,为孔子学院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业内人士共同认为:在“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应当重新认识孔子学院的使命。
在2017年12月举办的第十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出席并致辞。她说:孔子学院要以语言交流为纽带,以文明互鉴为平台,努力成为增进友谊的桥梁、合作共赢的推进器。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