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之蓝我就是申花铁粉-凯发会员官网
阅读提示:刚刚申花夺得的冠军,是中国足协杯第1314场比赛。赛后,我很激动地对同在看台的新民晚报申花跟队记者小陶说,1314场的冠军,这就是“一申一世爱我花啊!”
撰稿|王 蔚
上海滩的第一抹蓝色
天之蓝之“天”,天然也,天然的蓝色。从1994年中国职业足球起步,申花就是蓝色,这是申花最早给这座大都市,给都市里的球迷,注入的第一腔热血。
最早的一批申花球迷,肯定是从老上海队拥趸转身而来的。1993年12月10日,中国足球职业改制,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正式成立。当时,只要看上海足球,就没有选择地必看申花。但球迷中几乎没有死忠,观望的多、忐忑的多。道理很简单,上海人特别欣赏的李中华、唐全顺等七八个主力,都没有进入职业队,像小头、三毛等,又是当时在全国很有特点、很有灵气且颇具海派足球风格的球员,抽去他们的申花,还配得上叫上海队吗?这是我们球迷当时心中的第一个问号。还有,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王后军也下课了,来了一个刚刚经历过黑色九分钟的徐根宝,而且还有什么“抢逼围”“前门后门一把锁”之类的消息铺天盖地。球迷心中的一个又一个问号接踵而至。不过,肯定没有一个球迷心中升腾过“还我上海队”之类的杂念,更不要说到球场上去喊这种逆足球发展潮流而动的口号了。因为,从专业队到职业队,从上海队到申花队,上海人肯定是乐见并拍手的。
上海滩的第一抹蓝色出现了。申花球迷的故事也从此拉开了序幕。这便是其天然的本源。1994年到1995年,可以说上海全民皆申花。
那时,还没有微信和网络。那时还有弄堂,也和老里八早一样,夏天乘风凉是要听弄堂里的“小老伽”们讲故事的,但已不是什么一双绣花鞋、绿色尸体之类的故事,嘎山胡里肯定少不了申花。不过也有不懂球、不看球的,跟他们就没啥共同语言了。那时,弄堂里家家户户是随便串门的,你家放电视,邻居站在弄堂里隔着窗户,头朝里一伸就能看到。我顶顶烦的一句话,直到现在每每想起来,或遇到类似的情形,都是要恨得咬牙切齿的是,看申花正在兴头上,突然有邻居路过窗外,冷不丁飘进来一句:“啥宁跟啥宁啊?”不回答嘛没礼貌,老娘会提醒说,爷叔问侬闲话哪能勿回答。我说:“申花跟广州。”爷叔又开腔了:“哦,几比几啊?”我眼睛看也不看他:“1比0。”“哦,啥宁赢啊?”“申花。”“哦,格种比赛有啥看头。”转身,人跑特了。你说,我心里窝火伐?问了老半天,一句“格种比赛有啥看头”,那你前面还要问那么多,有毛病啊。
从此,身为申花球迷,与没有蓝色基因的人,没啥好多啰嗦的。
“大小老婆”打架
海之蓝之“海”,上海也,海纳百川的蓝色。可以说,申花球迷的心,从职业化伊始就是开放包容的。根宝,虽然是上海走出去的,但很长一段时间,阿拉都是把他当外地人看待的,从南京部队队到八一队到国家队到山西队到国奥队,根宝好像没为老上海队做过什么贡献,现在突然杀回上海滩执掌申花,球迷中的反对声音至少不是很响的。再比如,根宝从俄罗斯淘来的中国第一批外援瓦洛佳、莎莎等,也在头一年的职业赛场上大放光彩。
所以,现在外界时常指责申花球迷心态不够开放,容不下同城对手,这样的批评我以为是并不成立的。说起德比,广州有同城德比,山东、辽宁、吉林等曾经有过同省德比,还有川渝德比、天津德比,马上还会有北京德比,但可以肯定地说,上海德比最有看头,最有德比的原汁原味。这是我们上海球迷的幸福,也是我们申花球迷的荣耀,同时更是伴随着一代代申花球迷成长、成熟的永恒话题。温文尔雅、谦谦君子,那还叫德比吗?德比是一种特殊的足球文化,这个曾经专属于足球发达国家的舶来品,如今在上海滩也被演绎得拷贝不走样。这不是什么坏事。
说到德比,就会想到我的好朋友、上海卡通画的骨灰级人物,当然也是申花铁粉的马方路(自称“小马哥”,我一直以为,“小马哥”之称是他的专利,后来者都是借名)。这位小马哥曾经打过一个精彩的比喻,说看德比就是“看大小老婆打相打”。想想也是,后来,我把这个比喻做了专门的阐释,不仅介绍到我的花粉圈里,还说给了其他中立球迷听,大家好像都比较赞同,认为话糙理不糙。我以为,德比的确是大小老婆打架。从前的从前,允许一夫多妻制的万恶旧社会,男人偏向一点年纪轻、有姿色的小老婆,也是正常的,甚至会嫌大老婆人老色衰还多事。有时,大小老婆动起手来,男人在一定程度上站在小老婆一边,也情有可原,但真要论起大是大非,维护大老婆的家庭威望,这几乎是没啥好商量的,小老婆真要取代大老婆,除非大老婆死了。毕竟大老婆为家庭生儿育女一大堆,如果再遇到个不孕不育的小老婆,最多也只是当个花瓶摆摆样子罢了。
我还有个比喻,联赛冠军、亚冠冠军是儿子,足协杯以及老早有过的东亚杯(a三联赛)冠军只是女儿。至少,申花曾经为上海生过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虽然小儿子不幸夭折了,但几天前的2017年11月26日晚,申花又诞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这是我花的光荣与使命。听懂了吧,这就是德比。当然,我极其赞同申花吴总的话,我花要感谢同城对手,要感谢德比的良性竞争和相互促进,这是上海足球之大幸。
“一申一世爱我花!”
梦之蓝之“梦”,期待梦想成真也,这是任何一个俱乐部的铁粉们的终极追求。申花之梦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有时回想起来真可以说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
申花球迷最风光的日子,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据说,有市领导形容过当时上海机关企事业单位里同仁们的蓝色情结:周一周二办公室里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是热议上周末的申花和甲a比赛,周三周四开始不停地打电话找球票,周五周六则是热烈预测下一轮申花的战况(我国是从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的,从此,职场人周六看球不用提早溜号或请假了)。在办公室里,年长的球迷会点上一支烟,慢吞吞地吸进又吐出,悠然地说:“这个球,如果小头在就好了……”而女球迷则两眼放光,她们叽叽喳喳的话题永远就一个:“朱琪不要太帅哦!”
一句“朱琪不要太帅哦”,现在已经是许多奔四的80后少妇的情窦追忆。
在申花球迷心中,申花之蓝与国安之绿,真的是爱恨情仇。职业化以来的一年又一年,申花国安从来没有谁失去过谁,但谁又都对谁咬牙切齿。1比9,是花粉永远的伤,每每想起来,心里必然隐隐作痛。复仇之日,也是我花圆梦之时吧。
今年是申花和花粉的24岁本命年。24年,大浪淘沙,有人脱下了蓝色申花队服,甚至站到了德比的对方阵营,这是人家的自由,悉听尊便。也有人选择了中立,这也很好。但伴随着申花起起伏伏一路走来的铁粉,这样的“蓝色信仰”矢志不渝,是很令人动容的。我的另一个朋友,上服集团的叶福洪先生,年过半百了,是申花铁粉,他说,儿子在10岁时就带他看申花了,目前成家立业的儿子已是申花球迷会的一员,“要问我为啥喜欢申花,很简单,我喜欢申花身上的那种拼搏向上、永不放弃和传播正能量的精神。”
最感动的是,今年9月16日夜,又是申花的一个心痛时刻。当走出德比惨败的赛场,在八万人的台阶上,我亲耳听到一个20多岁的蓝血男对身边的朋友说:“即便再输,我肯定永远只看申花,以会我会叫我的儿子、孙子都看申花!”不是吗?当你听到著名的申花张阿姨对孙女说“申花是冠军,也许奶奶看不到了,但你一定能看到”这句话时,有哪个蓝血人不会热泪盈眶?
1998年11月1日下午,我拖家带口坐在八万人看台的最后一排,也是全场最高处,上视的摄像机就在我旁边。儿子那时才8岁,我们幸福地见证了我花第一个女儿的诞生。那是中国足协杯的第50场比赛,当时我就说,这是个好兆头,50寓意“我灵”!这里不得不再写一笔我的儿子。儿子到了青春期,总跟我作对。我喜欢申花,他就喜欢中远国际。出人意料的是,现在已在澳大利亚生活工作的他,居然也成了花粉,如今现场网络发达,申花的比赛在天涯海角都能收看到。而且,他去年夏天回来休短假,还特意去看了几场申花的比赛,并买了几件申花队服带出了国。儿子和我约定,如果申花能到澳大利亚踢亚冠,我们父子就赛场看台见。我问儿子,为啥又喜欢上了申花,他说:“谁叫我是上海人呀。”
顺便说还要说件轶闻。20年前,我的球票几乎都是原市教育局的一位主任科员给我的。没想到,今年的第一场德比,我又在虹口拥挤的入场处遇见了他,一头白发,人家现在可是正厅级干部了呀,还那么热爱我花。
刚刚申花夺得的冠军,是中国足协杯第1314场比赛。赛后,我很激动地对同在看台的新民晚报申花跟队记者小陶说,1314场的冠军,这就是“一申一世爱我花啊!”
申花的下一个蓝色之梦,何时再圆?
※凯发会员官网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