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会员官网 封面 > 正文

看戏的“黑头发” 越来越多了-凯发会员官网

日期:2016-12-0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沪剧院经常走进大学、中学,普及沪剧艺术,使得更多年轻人喜爱上这一传统艺术,“当演出时,看到台下观众不再只是‘白头发’、有很多‘黑头发’时,我们深深地感到,这样做是很有价值的。”茅善玉说。
记者|王悦阳
 
       一袭中装,一顶帽子,一副眼镜,透出的是一分干练、果断与自信。她就是本届文代会代表,新任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的青年昆剧表演艺术家谷好好。
  在大家的印象里,谷好好总是很忙,在主管昆剧团的这几年里,她抓创作,从《景阳钟》频频获奖到《临川四梦》世界巡演,上海昆剧成了一张城市文化的新名片,这里面既有古老民族文化的传承,也看得到当代戏曲人的责任心。同时,作为一个戏曲人,她不忘初心,重视培养人才,优化组合,不仅很好地运用起老一辈艺术家丰厚的艺术资源,更在培养昆三班、昆四班,扶持帮助昆五班等几代昆剧表演艺术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传承发扬,继承创新,无愧时代,无愧人民。
  如今,担负起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的重责,谷好好更觉任重道远。作为年轻的文代会代表,在聆听了总书记振奋人心的讲话之后,谷好好有着切身的体会与感悟:“戏曲艺术是综合艺术,成功之路环环紧扣,红花虽艳也需绿叶相扶。培养德艺双馨的综合人才,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当务之急。能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是情感之作、灵魂之作、美好之作,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艺德。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这对我触动很大,作为一个原先的戏曲演员、现在的艺术管理工作者,我要加强学习,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带好团队,与上海的地方戏曲工作者一起,为传统文化发展尽绵薄之力。”
传承戏曲不是要把它们送进博物馆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成立于2011年12月,是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下的戏曲院团集群,是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统戏曲艺术,推动上海戏曲事业健康发展为己任的公益服务性事业单位。目前,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旗下,有六家戏曲艺术院团,分别是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上海淮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淮剧团)、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另外还有两家剧场,即宛平剧场和长江剧场,总共有八家单位。
  到今年年底,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成立就有五年了。五年中,中心抓住剧目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关键点,以“出戏出人出影响”为目标,深入探索符合戏曲艺术发展规律和上海戏曲院团特点的发展道路,有效推动院团资源整合,创新体制机制,立足基础管理,加强传承保护,狠抓剧目创排,重视人才培养,提升运营能力,打造自主品牌,为旗下戏曲院团搭设全方位的良好平台,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发展的前提,离不开文脉的传承。目前,戏曲艺术中心旗下的院团涉及京剧、昆剧、沪剧、越剧、淮剧、评弹六个剧种,都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六个剧种,都曾出现过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师,也有被奉为经典的剧目。作为这些国宝级传统艺术的主管单位,我们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老祖宗留下的这笔丰富遗产。”谷好好介绍道,中心自成立起,就设立了上海戏曲艺术发展基金,用于发展和扶持上海戏曲艺术事业,隶属于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旨在传承和保护民族优秀文化,资助优秀剧目的创作、改编和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支持重大文艺活动和重要文化交流项目。
  在谷好好看来,传承戏曲艺术,不是要把它们送进博物馆,而是要让这些传统艺术精华,实际参与到今天的世界中。所以,在进行艺术传承的过程中,如何扩大戏曲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探索传统戏曲与现代高科技的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这几年来,上海的戏曲人群策群力,努力开拓,完成了昆曲《景阳钟》、越剧《西厢记》、京剧《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多部戏曲经典的3d电影的拍摄。同时,传承传统艺术,除了重视经典剧目、重视骨干艺术家、重视观众,也十分重视各剧种老艺术家们的传帮带作用,通过推经典剧目的“青春版”、“名家传戏”、“收徒传艺”等各种方式努力,将老艺术家们的精华留传给青年一代。
  2015年,上昆试点了“学馆制”,将健全戏曲院团传承机制推向了高潮。“昆曲学馆”以“活态传承”为理念,以“宗脉延传、承戏育人”为目标,将通过3年系统学习实现传承100出经典折子戏、6台传统大戏的教学目标。今年,“昆曲学馆”已完成第一年的教学计划,并在天蟾逸夫舞台举行了一场经典大戏《长生殿》、两场传统折子戏专场演出,充分展现了“昆曲学馆”一年来的教学成果。这批90后昆曲人朝气蓬勃、青春靓丽,吸引了各个阶层的戏曲观众走进剧场,让人感到昆曲事业后继有人。
  此外,上海昆剧团还携“临川四梦”完整四台戏《牡丹亭》《紫钗记》《南柯梦记》《邯郸记》进行世界巡演,从北京、广州,一直唱响布拉格,影响深远。可以说,目前在中国,上昆是唯一一个能演全“临川四梦”的剧团,而且上昆五班三代都参加了演出,特别是70后、80后、90后演员在老艺术家的悉心指导下接力登台,观众能同时看到老艺术家、中生代艺术家、青年戏曲演员大展风采。仅就广州巡演一轮而言,1700座的广州大剧院,接连四天的四场大戏,场均出票率达到了90%以上,这在戏曲界是很罕见的。演出期间,广州的各大广电媒体、平面媒体都争相报道演出盛况,很多报纸用“轰动羊城、盛况空前”来形容,成为今年全国极具影响力的“戏曲事件”。
要出人也要出戏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戏曲已经不是社会主流的艺术形式,因此,戏曲院团的创作力量相比影视公司、创意产业、文化传媒,是相当薄弱的,优秀作品、精品剧目的产量一直都不高。因此,戏曲中心自成立以来,树立全局观念,强化整体意识,积极发挥在创作中的规划、协调、引领作用,坚持每年召开创作会议,明确创作重点、协助项目推进、监督剧目质量。同时,以原创和传承为抓手,广泛开展选题论证,加强委约创作和评审激励,推进院团创作发展。
  几年来,上海的戏曲院团坚持创新、追求卓越,成绩喜人,先后创排了京剧《春秋二胥》《金缕曲》《浴火黎明》;昆剧《景阳钟》《川上吟》《夫的人》;沪剧《邓世昌》《敦煌女儿》《回望》;越剧《甄嬛》(上、下本)《双飞翼》《铜雀台》《风雪渔樵记》《燃灯者》《双珠凤》,评弹《林徽因》等近70部新创新排剧目,大大促进了上海的艺术创作生产力。这些剧目不仅在市场上有良好的票房和口碑,也赢得了许多国家级重要奖项。
  出好戏,离不开好角儿。戏曲是以角儿为中心的艺术。没有好的演员,就不会有好的演出;而戏曲人才梯队是否后继有人,就关系到戏曲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好还是坏。为此,针对所属院团近些年人才储备的情况,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分类管理,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据谷好好介绍,为调动优秀中青年艺术家主动参与剧目建设的积极性,以剧目建设带动创作提升和人才培养,戏曲中心于2013年推出了“高端戏曲表演人才创作剧目专项扶持计划”,投入约300万元,集中人力、财力、精力为已经成名的中青年艺术家定制作品。目前,为青年艺术家委约定制的作品中,就有京剧名家史依弘的大戏《吕后》,青年京剧演员金喜全的《兰陵王》,青年京剧艺术家王珮瑜的《十两金》,以及为越剧名家钱惠丽量身制作的《双飞翼》,为青年沪剧演员朱俭度身打造的《邓世昌》等。
  同时,为挖掘青年艺术人才,又举办了面向青年创作人员的戏曲剧本创作评比,开创了戏曲唱腔“一带一”紧缺人才传承项目,培养了多名编导和唱腔设计新生力量。还打破院团编制,组织制作包括六个剧种、各行当青年人联合参与的“中国梦”主题戏曲《城市心情》和“曲韵时光——海上戏曲音乐会”。此外,还积极搭设新的平台给热衷于创新的青年戏曲人才,比如每年年底在上海举办的“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旨在给青年创新探索搭建平台,给青年创作人才提供实践机会,给戏曲剧种培养青年观众。如今,这一小剧场戏曲节已成功举办两届,无论是演出剧目还是票房收入、社会影响,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小剧场戏曲的探索与创新,成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戏曲人参与其中,激活了市场,丰富了舞台,培养了人才。
 
生正逢时的地方戏曲
 
  同样是本届文代会的“明星代表”“话题人物”,与谷好好一样,身为当代戏曲人,怀揣着伟大的“中国梦”,立足传统,开拓创新,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可谓“生正逢时”。从艺几十年来,她先后主演《一个明星的遭遇》《魂断蓝桥》《董梅卿》《石榴裙下》和新版《家》《雷雨》等沪剧,22岁时就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是全国政协委员。两年前,茅善玉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在现场聆听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这次参加文代会,再次听到总书记讲话,感慨颇多。
  “两年前,我接到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通知,那次大约有七八十位文艺家和作家参加,上海来了六人,在各省市算多的。总书记在会上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会议一结束,我当天晚上就返回上海,迫不及待地想把讲话精神告诉上海的文艺家们。这次我又来参加第十次文代会,心情非常激动,和大家一样,早早就来到人民大会堂。我坐在第11排,往后看了一下,那么多人,整个会场都坐满了。我相信大家都在期待着总书记做重要讲话,因为两年前的讲话是向文艺界发出的‘信号弹’,两年过去了,大家都想知道,总书记对文艺家和作家又有什么期望。”
  在茅善玉看来,这次总书记的讲话既接地气,又很有底气。“两年前,总书记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开头就说,为了开这个座谈会,他想了大概一年,筹备了半年,这半年里做了很多调查,了解了一些情况,现在想跟大家座谈座谈。总书记一定发现了、听到了或者说感受到了文艺界当时的状况,比如说到有‘高原’没‘高峰’的问题。两年后,文艺的状态有了很大改观,生态得到大大修复,所以,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这两年文艺界的工作,又谈到文艺在引领社会风尚、构建精神家园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四项要求。大家听后,觉得整个讲话深入浅出,打动人心,催人向上,感到很有奔头。”
  “作为一线文艺工作者,我深深感到文艺界这两年的变化,包括文化自信,包括走出去。艺术家只有到人民中间去生长,才能有鲜活的艺术作品。”茅善玉说,曾经有段时间,文艺界有些不良现象,一些人急功近利,作品不是精雕细琢;一些人闭门造车,没有沉下去,一味追求“新奇”;一些文艺人才流失了,仿佛看不到前景;一些文艺作品考虑经济效益多了,娱乐至上,搞起笑来无底线。对这些,其实老百姓也是有看法的。近几年,这些情况有了变化,尤其是在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之后,随着一系列对戏曲、对传统文化保护、对人才培养的政策出台和落实,大家心齐了,优秀的作品越来越多了。
  文代会结束后不久,新编沪剧《邓世昌》就要来北京演出,“这部戏去年就得到首都观众的肯定,这也说明,一部好戏、一部充满正能量的戏,是有市场的,老百姓喜欢。这让我特别有感触。南方戏能在北方引发巨大反响,一方面是因为该剧突破性地创新,一改沪剧给人的吴侬软语印象,演了一出阳刚的男人戏,更因为戏中浓浓的家国情怀触动了当代观众。”
  众所周知,沪剧是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种,长久以来被称为“西装旗袍戏”,是上海文脉的载体之一。这几年,几乎每个双休日都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沪剧院观摩排练,学习沪剧知识。沪剧院也经常走进大学、中学,普及沪剧艺术,使得更多年轻人喜爱上这一传统艺术,“当演出时,看到台下观众不再只是‘白头发’、有很多‘黑头发’时,我们深深地感到,这样做是很有价值的。”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