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在青年的心中播下“大医”的种子-凯发会员官网
阅读提示:今天的医学生,就是明天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成长成才、医德医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培养未来医生的医学院校,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有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担当。
撰稿|易 蓉
“我想告诉你们,学医这条路是对的,将来一定有光明的前途,如果还有什么经验能分享给大家,那就是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用你所学造福病患。”今年9月初的上海交大医学院礼堂,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的现身,迎来师生热烈“围观”。老人的出现也拉开原创话剧《清贫的牡丹》的序幕。这个上海交大医学院新生独特的“开学第一课”,正是以他70年的从医历程为原型的故事。
《清贫的牡丹》引领学生在医学道路上心无旁骛,为除人类之疾苦不断奋斗。如何把医学信念教育与大学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把学医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些命题一直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在思考的,《清贫的牡丹》成为最佳的答案。
2012年上海交大医学院建校60年时,《清贫的牡丹》首次登上舞台,震撼了师生与校友。该剧此后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新生必看的“开学大戏”。“开学看话剧,思想得引领。”《清贫的牡丹》也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独特的思政第一课,创新了思政教育模式,即思政课不只在课堂上讲,也可以在舞台上演。
近几年,上海交大医学院思政教育不断创新,为全国医学院校的思政教育以及全方位育人的探索提供了经典的案例。
医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科的有机统一,涉及健康、生命和人,是“大民生”,是“人学”。今天的医学生,就是明天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成长成才、医德医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培养未来医生的医学院校,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有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担当。
多年来,上海交大医学院始终将思政与医学人文教育紧密结合,提出引导医学生理想信念及价值追求至关重要;医学教育不仅要教科学,更要注重“人学”;培养“胸中有志、心中有责、眼中有爱、手中有才”的未来医学栋梁。为此,上海交大医学院近年不断努力探索构建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形成极具特色的医学思政体系。
本科生也有“导师”,大科学家亦师亦友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问题。进入上海交大医学院,医学生们的求学道路正式启程,上海交大医学院结合医学教育特点,进行一系列改革,将思政教育点滴浸润在医学生成长的全轨迹里。
心怀理想学医逐梦,但是真正开启学习生涯,扑面而来的困惑和压力让许多年轻的医学生一时难以适从。考虑到医学教育的专业性与特殊性,为了尽早提升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引领和专业能力水平,2010年起,上海交大医学院率先实施“本科生班导师”制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带头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的“班导师”,并开设“陈国强博客”,倡导启动本科生“班导师”工作机制。这项制度聘请医教研管等岗位带头人担任本科医学生班导师,与辅导员形成“双师联动”,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癌症研究中心回国的黄雷是上海交大医学院细胞凋亡与分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组长,这位科研“大牛”主动请缨担当班导师。她与学生亦师亦友,以自己求学从医经历言传身教,为学生量身定制“走进科研”系列讲座。她真诚关心每个学生,从不缺席任何一次班级活动。她的专业和人格魅力深深影响学生,在她的科研启发和创新激励下,班级所有学生都申请了“以探究为基础(rbl)”学习项目,近半数人还申请获得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她也成为班级99个学生心中当之无愧的“导师妈妈”。
七年来,班导师的队伍不断壮大,共有139位来自医、教、研、管等岗位的名师名家名医以及年轻出色的“80后”海归等加入班导师行列。瑞金医院妇产科医师许啸声也曾是上海交大医学院法文班的学生,这位爱好烹饪、喜欢写作、擅长执医的“直系”学长成为法文班的班导师。学长导师上岗后,把自己的成长心得分享给学生,并尝试为31个学生进行“私人定制”的带教,挖掘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更专注、更有自主兴趣、更准确地去践行学医准则。
班导师与学生辅导员“双师联动”全程参与本科生培养的成效有目共睹,不仅能够实现思想上的引领,还能够发挥专业导航、科研启发和创新激励等重要作用。
现在,班导师制度有了新的延伸。
上海交大医学院绝大多数本科新生均在交大闵行校区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通识教育学习,这段时间医学氛围相对欠缺,许多新生对专业前景产生很大的迷惘,此时专业引导更为重要,而辅导员在专业引导方面的作用不明显。
借鉴班导师工作经验,上海交大医学院通过学院和附属医院,邀请一线优秀专业教师和医生担任“新生导师”,指导后期对口班级,通过分享其成长经验及工作经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引领。这些新生导师同样以“双师联动”的形式,在学生刚步入大学至关重要的第一年,在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专业认知和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影响与指导,加强学科认识,稳定专业思想,汲取前进动力,坚定医学志向,为以后的医学道路奠定基石。
另一方面,专业思政队伍的发展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同样受到重视。学院通过全面实施教学激励计划,注重“专业思政”发展,将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政育人队伍纳入建设范围——既有专项经费支持,也有专门制度规范,为专业辅导员团队发展提供了“阳光”和“土壤”。
具体来说,学院制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思政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施办法》,成立思政教师聘任领导小组,对思政教师系列职称进行单独评定;辅导员纳入医学院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提高经费保障力度,激励标准不低于医学院整体平均水平;同时,通过选聘退休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组建特邀党建组织员队伍,为学生言传身教;配合学生党总支,构建“党员答辩制度”“党员负责制度”等,提升教育内涵。此外,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研究人员、劳动模范等“大咖”也被“请进来”,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医学生带来更多元、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
以医学专业领域的教师、医生领衔的班导师越来越早、越来越深地参与本科生培养,辅导员队伍也越来越丰富、专业、贴心。“双师”联动的“两条腿走路”,为医学生迈出成长的每一步注入坚实力量。
创新课程思政,《健康中国》课上认识祖国
课堂作为医学生吸收知识感知内涵的第一平台,同样也是上海交大医学院作出思政教育探索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规划指导下,医学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启动于医学新生的通识教育阶段,上海交大医学院充分利用医学院各临床医院优秀的师资力量,从2015年开始开设《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邀请在医学科研研究、医务工作一线的优秀教师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最新的研究课题、医学热点问题,从各个角度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坚守医学初心、坚定专业自信,激励医学生将专业学习和人文情怀相结合。
学校通过加强附属医院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探索通识教育、医德医风教育与专业教育贯通、前期基础与后期临床贯通、科研训练与医学教育贯通,使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培养得以无缝对接,医学院系统“一体化”“大思政”理念不断深化。
今年,为引导广大医学生深刻领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明晰自身所从事行业的责任和使命。上海交大医学院在原有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基础上,经过整合,开设了《健康中国》课程思政,由国内顶尖医学教育学家、医学科学家、公共政策学者、医学卫生政策法规专家和临床一线医生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涵盖政治、经济、医疗、政策、医改、法治等领域。
《健康中国》课程通过解读“健康中国”的基本概念,剖析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晰其哲学内涵外延,让学生读懂基本概念;引领学生对医学及医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哲学伦理、法律道德、医患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来了解医学学科;在课程中通过带领学生对医学热点问题进行探讨,运用所学知识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相结合,刻苦学习,认真工作,激发学生投身医药卫生事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今年3月,著名组织胚胎学专家、上海交大医学院顾问王一飞教授面向医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280余人,以《医学科学走向何方》为题做了《健康中国》的首讲。9月,作为新学期第一讲,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教授以《服务“健康中国”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为题,在闵行校区菁菁堂为2017级近600名本科新生上了一堂生动、精彩、充实的思政课。该课程目前已被列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范先群表示,希望《健康中国》课程能够成为一个培养皿,把医学生们培养成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用的“多能干细胞”。
近年,上海交大医学院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实施教学激励计划,实行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第一课堂”的改革“大刀阔斧”,同时,“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也不断被强化。让医学生深刻理解疾病、病人和社会的关系,通过服务病人了解社会,是培养卓越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医学成为“有温度”学科的重要途径。上海交大医学院引导医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青年人;将广阔的社会环境作为“第二课堂”,增进对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通过实践活动引领医学生“德才统一”“专博结合”“知行合一”,树立“医者仁心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和人文情怀。
丰富校园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教师言传身教、传道授业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全方位”育人模式远不止如此。学院改革了学生思政工作体制,成立了学生工作指导委和学生工作党委,建立思政教育与品格培养、素质拓展与能力发展、成长服务与事务管理等平台,形成了本-研互动、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互动的“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
“无言礼赞”缅怀仪式可谓上海交大医学院最特别的一场仪式教育。在漫长的医学学习中,每个学生都会通过局部解剖学课程完整接触大体老师,也会在无数实验中接受实验动物以生命换来的帮助。这是他们医学生涯中最特别的一刻——一切二维的知识将在此刻真切呈现,再精细的印刷也不能代替真实身体传递的生命精妙;可同时,这也是科学和伦理的冲撞在医学生心中留下痕迹的时刻。
为了感激这些大体老师,学校要求学生在解剖课的第一堂和最后一堂课对大体老师默哀致敬,但实际上,学生们在每堂课前都会主动进行这一仪式。每年清明前夕,上海交大医学院都会举行“无言礼赞”追思纪念活动,以表达对“大体老师”的敬意,同时也感恩实验动物的贡献。那几天,一批又一批师生自发地在学校里的慰灵碑前驻足,献上簇簇菊花。
有人说,我们的教育缺少仪式感,“无言礼赞”这样的仪式教育,正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在主题教育上的探索之一。此外,还有“白袍起航”“明灯之誓”授帽仪式、“青春誓言”宣誓仪式和“沐浴春晖”感恩仪式等,挖掘仪式蕴涵的深刻教育元素,以体验式育人方式启迪医学专业精神文化及医学生内心深处自我要求,将理想信念、医学人文、爱国荣校、职业精神、专业认同等教育一以贯之,培育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及时代使命感。
95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视野广阔,他们既为校园带来蓬勃朝气,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近年,上海交大医学院还以《医源》系列丛书为载体、以院史馆为基地、以品牌讲座为依托、以朋辈教育为形式、以仪式教育为抓手、以王振义院士为人物原型的原创话剧《清贫的牡丹》为载体,构建了“读、说、演、学、行”的全景式医学文化育人模式;此外,不断形成“交医大学堂”“医学生涯的苦与乐”等品牌教育活动,营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氛围。
话剧《清贫的牡丹》已经在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演6年,打动人心的作品已成为医学新生的经典一课。原创大师剧、交医大学堂、“大医时间”讲座、“医路·沿途”系列分享会等活动构筑起了校园文化矩阵,这些丰富的活动专业特色鲜明,学生喜闻乐见,教育意义深远,既唱响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又弘扬了精勤不倦的大医精神,更传播了昂扬向上的青春正能量。
服务保障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上海交大医学院于2014年成立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作为学生工作体制的重大改革与顶层设计,新成立的学指委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学生为本”,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整体规划和部署医学院学生工作,统筹管理全院本科生、长学制学生、硕博研究生,指导学生工作的实际开展,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品格培养、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素质拓展与能力发展等工作职能。
近年来,学指委通过资助事务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园区建设和职场就业指导构建全方位服务保障网络,关爱医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例如以朋辈教育为重要方式,举办“学长热线”活动,定期开展学术讨论;以教师领航为核心,构筑“燕子姐姐学业指导工作室”、整合课程导学讲座、专业课程师生恳谈会等辅导平台,引导学业困难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迈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统筹各类奖助学资源,创新实践“trust”资助体系,将技术探索、社会资源、游学支持、系统建设、志愿服务相结合,实现精准帮困、资助育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咨询渠道和保障机制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校园安全稳定提供有力支持;以生涯工作坊、系列讲座和联合招聘会为突破口,组织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整合优质资源,架接合作桥梁,畅通人才渠道,推动就业指导工作多样化、制度化、协同化发展。
一路走来,上海交大医学院始终保持医学学科体系、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性,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将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已逐步形成极具特色的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
医学院,是培养未来医生的地方,上海交大医学院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院应该是培养“良医”和“大医”的摇篮。优秀的医生不仅医术精湛,更要心怀使命、胸有国家,医学院的教育,就是要在青年的心中播下“大医”的种子。
※凯发会员官网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